□ 李 迩
就在外界盛传谷歌也将推出社交网络服务“Google Me”时,MySpace联席总裁詹森·希施霍恩却成为“史上最短命”的CEO,仅上任4个月就黯然辞职,不过詹森·希施霍恩并不是“孤独者”,对MySpace失去信心也不止只有他一个,在他离职前,MySpace的营销总监、首席安全官、首席软件架构师和首席系统架构师也选择了离开。
鼎盛时期,MySpace的点击量一度超过雅虎,成为美国最大的网站,创下日页面访问量超10亿的互联网神话,但现在不仅管理层和市场对MySpace失去信心,用户也开始抛弃MySpace,独立用户数仅剩4200万,甚至不及亿的一半,跌幅超过25%。曾经是引领SNS风潮的MySpace究竟是怎么了?是MySpace衰落了,还是SNS变了?
当初,Myspace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迎合了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需求,也就是营销无聊。用户其实并不认为能在Myspace上面成就大业,而只是漫无目的地挂在上面——可能在上面我能找到有共同兴趣爱好的朋友,也可能我的朋友会在上面,但随着互联网激情燃烧岁月的过去,与陌生人交友刺激的消退,用户显然也会在意起屏幕那边的是人,还是狗来?定位为互联网交友平台的Myspace被Facebook和twitter超越也就在所难免了,因为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SNS工具,它首先是定位为熟人之间的社会交往网络,其次才是作为一个社交工具存在,在他们的SNS圈子里,更多的是来自熟人的关注,起到的是沟通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桥梁作用,比较好地解决了网络信任问题。
当然,MySpace衰落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其社交理念依然停留在SNS的草莽阶段,目标群体是网络连接内的所有人,用户体验的是“寻找”和“联系”的乐趣;而Facebook模式是对SNS的一次升级,朝细分和圈子的方向演进,关键词也是更有目的性的 “分享”。
其实,Facebook的兴起与Myspace衰落明显地预示着SNS社区的发展方向——现实化、工具化与价值化。所谓现实化就是它不仅仅是在上面去结识一些陌生人,把一些现实的关系带进去,同时还要把网络上的关系现实化。工具化则是SNS社区逐步转型为一种熟人之间沟通的工具,或者是寻找潜在熟人的交往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让你与你的社交网络能实时互动,能用最便捷的手段把你与你的熟人串联起来。而价值化则是让你的交往对象具有一定的价值,特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垂直商业社区网站linkedIn和国内的优士网,它宣称的就是让你能在上面找到你所需要的商业伙伴,当然这样的模式除了实现交往的价值外,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它们在探索SNS社区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收取会员费和更精准的人群定位来吸引广告。
不过,对曾经争相把Myspace作为模仿对象的国内SNS网站来说,Myspace的衰落或许能给它们敲响警钟,给它们带来启示。SNS现在无疑是国内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不仅四大门户纷纷杀入,人人网、开心网、51、聚友都在拼抢用户,一款偷菜游戏固然让无数人沉迷其中,但殊不知当大家都在用真实身份建立社交圈,而你却不知道是人还是狗在偷你的菜时,无论多少菜都会难以留住用户。毕竟当互联网社会开始向现实回归后,离开了熟人社会SNS恐怕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