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颖
光绪八年,于家水果店从山东莱阳搬到上海,同车还运送了50篓梨,因路途遥远,梨皮被颠破,再经雨一淋,运到上海贩卖时梨已烂了,且不管怎样晾、晒、削皮,还是卖不出好价钱。
水果店对门住着一对夫妻,由于贫困经常吃不饱饭,眼见对门扔掉了许多烂梨,就偷偷拾了回去。削去皮、挖掉烂眼,一吃居然还很甜。于是夫妻俩把削好的碎梨片切细出售,想不到生意很是兴隆。眼见有钱可赚,夫妻俩干脆去于家水果店要求买下所有的烂梨。水果店老板想反正梨烂了也不值钱,于是一股脑都贱卖给了他们。
买回家后这对夫妻开始动脑筋如何让这些梨能存放时间更长,他们想到了将削好的梨放进大缸,并用糖腌起来。尝试后发现,腌制后梨的味道更好,生意更火了。于是,夫妻俩开始到处收购烂梨,削去皮放进锅里熬成梨汁,制成膏糖,就此梨膏糖成为了南方的名产。
《圣经》说:寻找者,总能发现。有时候创新就是来得这么容易,问题是你有没有发现的眼睛与追寻的恒心。
其实,《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个创新高手。在写这本鬼怪小说前,蒲松龄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创作素材而犯愁。最终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开了一个小小的茶铺,免费请茶客喝茶,但免费的前提却是每人必须讲一个鬼故事,蒲松龄的这个创意点子很快就为他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而他当年的做法现在看来其实就是马化腾、陈天桥等人推崇的免费商业模式的雏形。
虽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在中国创新的问题上,后人却并没有很好地将这种创新的根基与精髓传承下去。长期以来,所谓的中国式创新被偏执地贴上了山寨的标签。无可否认的是,这种简单的复制拷贝曾让一批中国企业迅速崛起。其实,山寨产品或者山寨企业都是在特定发展环境下出现的产物,因为资源和资金短缺,创业初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通过这种方式以压倒性的快速、廉价的制造劳动力以及绝对的低价占领一部分的市场份额,靠着“野蛮生长”的方式在跨国巨头的夹缝中寻求一丝喘息的机会。
然而,这仅仅只是一种过渡。无论是抄袭还是山寨拷贝,其复制的都只是一个形或者是一个表象,是过程而非终极目标,通过学习复制,发展自己的产品,将这种创新嵌入自己的文化企业,创造自己的产品基因才是中国创新的出路。
但是,从一个模仿者、一个善于学习的人变成一个领袖,甚至成为一个走在前面的人,这考验的不仅是中国企业是否能够成功进行转型或者换位,对中国式创新更是一个困难的挑战。
翻阅过往资料不难发现,早在30年前,企业创新往往依靠技术打遍天下,类似英特尔、IBM的创新都是从核心技术起家,而当时原创性的技术很难效仿。但在30年后的今天,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垄断所有的行业技术,此时企业创新比拼的就是谁能将创新植入企业战略,更快更好地找到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
于是,我们看到,中国企业开始向价值链前端迈进,更依赖于自我创新和自主研发。高科技医疗设备研发制造厂商迈瑞从1999年3个人起步开始,最初的产品并不被外界所接受,但现今,他们研发出多个“中国第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应。依靠技术研发的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事后被证明是正确的创新逻辑。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不创新,就死亡。”中国式创新的思路不在于如何在头脑中产生崭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而在于如何转变思路,从头脑里剔除业已存在的固有想法和事实。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后一种基因迅速地在头脑中无限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