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左撇子、处女座、168厘米的胖子……喜欢高谈阔论,但是除了电商,除了吹吹牛,什么都说不出来。”这是赵迎光在微博中对自己的描述。在国企呆了10年的赵迎光,创造了网商界的奇迹——短短4年内,赵迎光的韩都衣舍年销售额从130万元飙升到3亿元,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店打造成了拥有无数粉丝的淘品牌。
2008年3月,赵迎光的淘宝店铺韩都衣舍正式开张。虽然前期装修办公室、租赁仓库等就投入了60多万元,但赵迎光说,和许多已经做得风生水起的大店铺比,他仍然只能算是一个小卖家。
“我当时就意识到,淘宝网店已经进入大兵团作战时代。网络销售无地区之分,在淘宝上你所面对的对手是全国各地的同行。”赵迎光说,韩都衣舍在设计、生产、行业经验、渠道上并没有什么优势,所以他决定扬长避短,尝试韩国商品代购模式——从韩国寻找最时尚的服装品牌,再根据顾客订购情况从韩国进货。
“但这种模式让顾客等待时间过长、经常断货缺货、无法退换货、性价比不高,导致店铺业务发展很缓慢。”赵迎光说:“刚开始的那几个月,基本上每个月都在亏损,店铺一度在濒临关闭的边缘挣扎。”
引入服装买手制度
当很多人认为赵迎光要放弃时,他却在悄悄做另一件事。“我参考了国内外众多服装企业的商业模式,最后认为,可以效仿西班牙著名服装企业ZARA的买手制。”赵迎光说,这让他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组建自己的买手团队,“当时还没有一家店铺采用过这种模式,我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赵迎光对韩都衣舍这套独有的买手制度一直津津乐道——每个买手小组负责跟踪诸多韩国品牌的产品动态,第一时间引进最新时尚的款式,并根据中国顾客的审美习惯,进行二次设计,然后在国内找OEM企业生产。“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培养自己的设计师,逐渐形成自主研发体系,是很有吸引力的商业模式。”赵迎光说。
但一开始并不那么顺利。“第一个困难是买手小组刚成立时,都是小规模订单,找工厂生产特别难。第二个困难在于第一批买手的培养。当时我们的品牌定位还不清晰,买手对国内女装需求行情不甚了解,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把第一批买手培养起来。”赵迎光说。
事实证明,正是这一从“商品进口专家”变为“时尚进口专家”的举措,捧红了韩都衣舍。短短4年内,韩都衣舍的年销售额从130万元飙升到了3亿元。
计划2015年年底上市
曾连续55天蝉联淘宝网月度热卖排行榜冠军的韩都衣舍,让专注于中国市场的专业投资基金IDG的合伙人杨飞觉得很特别。2011年,IDG向韩都衣舍注资千万美元。
虽然在去年淘宝小卖家的集体围攻中每天的损失高达数十万元,但挺过这场危机的韩都衣舍,迎来了更大的发展。
赵迎光告诉记者,目前,韩都衣舍每个买手小组每天要看上百款衣服,40多个买手小组每天可推出几十个新款。按计划,2013年,韩都衣舍的买手小组将达到300个,每天至少上100个新款,一年可推出近4万个新款。
韩都衣舍的目标是,2012年销售额7亿元,2013年为10亿元,并准备在2015年年底上市。
“我们的目标很远大,但要脚踏实地的去实现它。”采访最后,赵迎光平静地说。
原文链接:《韩都衣舍称明年目标销售额10亿 2015年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