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动,市场需求,产业意志,从这三方面解读我国现在的软件产业,呈现的是一片大好景象。而在早几年,软件产业整体利润率的下滑,“短视症”的出现致使企业规模不断缩水,造成这个症状的一个病因就是本土企业不敌外来企业,在市场份额的占领上远远不如。经过将近3年的发展,在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国家部委的牵头下,才成就了今天中国软件业的热潮。几年内赶超印度、2005年形成一批50亿规模的软件企业、国产占有率达到60%等等,都构成了中国软件业不断利好的催化剂。
不再闭门造车
需求决定了市场和产业,这是基本常识。美国软件业的成功就是基于庞大的美国本土市场,和它极具竞争力的全球扩展能力。印度软件的成功也在于有力切入了美国市场。根据CCID统计,早在2001年中国软件市场就已经达285亿元,其中67%的份额被国外厂商所占据。IDC认为,而一年以后的2002年,中国软件市场亿美元。按照《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即47号文件),2005年是实现软件市场销售额达到2500亿元,国产软件和服务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相当于3年之内,国产软件业规模要提升20倍,每年3倍速增长。
实践证明,中国软件行业正逐步与国际接轨,盲目的产业化结构正逐步被否定,光在国家软件出口合同登记管理中心登记的合同中,北京、大连等城市就逐渐调起软件国际化的加强,早在2002年我国对日、美国和香港出口共万美元,占我国合同总额的%。其中对日本出口万美元,占总额的%;对美国出口万美元,占总额的17%;对香港出口万美元,占总额的%。
同时,目前全球软件业不像几年前新兴的互联网业,而是一个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充分发展,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行业。按照市场规律,一个产业在度过它的成熟期时候,又将出现一个分水岭,加之目前互联网的崛起,扰乱了软件业的头把交椅,因此,时下软件的发展将是一个理智的发展过程,闭门造车的非理智方法无疑将呈没落趋势,在我国软件产业中,创新的思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
从借势到造势
目前,软件业是一个充分全球化的市场。整个软件业的驱动力不是某些大型软件公司,而主要由一些比较成熟的国家或者信息产业基地所主导。相比早几年,国内各大软件领域都由微软等一些国外软件巨头完全占据主导,总体市场份额在70%以上。因此,在完全竞争的国内市场,中国软件企业要构建真正的全球竞争优势,能够从国际软件巨头手中,将30%的市场份额在2-3年内扩展到60%,在那时候也完全是纸上谈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国外一些著名的大企业在中国垄断式发展以后,为我们也提供了某些借鉴,在几年前,我们国软件产业对与国际化的参与无非是与海外软件巨头的战略合作,借用他们的势力,但是得到的是一时的宠幸,因此,在当时,“借势说”逐渐由热到冷,而对于“造势”的呼声高涨。
环观目前我国软件产业的“造势”历程,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简称“软交会”)可记一功,以“软交会”为支点,每年大会期间,大会吸引了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世界五大洲的金融家和企业家都计划组团投资中国的IT产业。据悉,上届软交会期间,参展商、贸易商利用各种机会充分交流,许多企业当场签订巨额协议,满载而归。组委会宣布:“会议期间共有107家企业的185个项目成交,总成交额达到亿元人民币,出口成交额亿美元。”一连串的数字叫国人兴奋,一向被动的中国软件产业,如今自己“造势”,自己主动的掌握了产业进程,可谓是一大喜事。
避免下一个疲软
有软件权威人士分析,软件产业的上下起伏是其本身固有的规律,面对重新雄起的我国软件业,如何不再走倒退之路,如何避免再次疲软将是关键。笔者认为,解决之道就是在发展中认清形势,注意及时的调整产业机构,多条腿走路。
目前,至少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样已经开始的、利好的产业发展氛围中,中国软件业的确四处开花,在操作系统、基础件、业务基础件、嵌入式应用软件、通用型应用软件、通用型行业应用软件、复杂型行业应用软件等7大类别软件领域中都有大公司在耕耘,但是在任何一个领域又都没有占据真正的主导,甚至大都处于市场的边缘状态,没有进入市场主流。因此,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次考验。
但是,在软件外包市场,我们看到了不再“疲软”的信心,在大连软件外包是其软件产业的一大特色,也是大连“软交会”的一个亮点。据统计,1999年到2003年四年间,中国软件出口增长了七倍,去年我国软件出口达到了创记录的20亿美元。目前,努力承接软件和信息外包业务,来发展壮大自己,已经成为中国软件企业的共识。美、日、欧等外包客户服务类型,对中国厂商的要求,以及中国软件外包厂商如何适应客户的要求等,都已经成为备受企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际软件巨头正将软件外包业务向中国转移,中国作为国际软件外包中心的地位正在形成。
据悉,即将召开第三届软交会的规模继续扩大、国际化色彩浓郁,展会设软件出口展区、国内软件园区展区、IT人才教育培训展区、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成果展区、国际数码娱乐及应用技术展区等各类专题展区。届时,将有多国政府部长级高官率团参会,百余家海外企业参展,30个国家的数千名客商借助软交会平台寻求国际合作商机。此举,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的促进作用无疑是巨大的,有专家分析,在政府部门有效的指导下,各个企业的参与下,目前我国软件大好形式将会长远持续,避免下一个疲软现象基数将大大降低。
但是,我们也应该冷静的看到,目前中国软件走出“疲软状态”已经成为现实,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以及今后几年之内,是中国软件业为自己定位的阶段,继续寻找最具竞争优势的领域,集中资源,痛下功夫,构建全球竞争力。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定位的时机。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优势,确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利基市场和缝隙市场,站稳脚跟,形成积累。相比印度软件业,他们是在20多年的努力下,才成就了今天。因此,笔者认为,发展软件业必须基于市场需求、必须基于产业和企业的内在发展规律,不能激进。同时,应该理智地明白:只要战略得当,在三五年以后,中国软件业将实现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