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科技讯(编译/向北)北京时间4月29日消息,美国科技资讯媒体读写网(ReadWriteWeb)日前发表分析文章称,Facebook、Twitter等业界领先的社交网站先后宣布对开放标准提供支持,这将极大促进社交分享服务的发展,该领域目前正在迅速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文章全文:
三月的社交网络业界分外忙乱,诸多社交网络的塑造者先后发布了新产品和服务。Twitter在Chirp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Anywhere项目。Facebook推出开放图谱(Open Graph)协议,照亮了社交分享服务的前景,随后又在F8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将对OAuth 协议提供支持。互联网上的个人信息分享模式就在我们眼前展开变革。读写网就此与第三方登录服务提供商JanRain进行了一番探讨,话题涉及社交网络领域的变化对开放标准和面向用户的服务来说意味着什么。
2010将是第三方应用增长年
JanRain营销主管利莎·汉娜(Lisa Hannah)提到,2010年一季度里,使用RPX第三方登录服务的网站数量增加50%。同期使用RPX帐户登录其它网站的次数增长100%。支持第三方登录的应用数量在增长,使用第三方登录服务的网站数量同样也在增长。目前,全球使用RPX登录服务的网站数量突破了20万大关,RPX是由JanRain开发的第三方登录服务。
服务提供商一览
目前,谷歌(Google)与Facebook均是业界领先的第三方登录服务提供商。谷歌是身份识别领域的创新先驱,管理着电子邮箱、域名和谷歌资讯、谷歌健康和谷歌文档等面向消费者的服务。谷歌将电子邮件作为身份识别的核心,与其它谷歌服务互相打通。JanRain提到,就用户数量而言,谷歌仍是最大的身份认证服务提供商。
Twitter是最早在其生态系统中实施OAuth认证的公司之一,由此展示出一个有关如何在网络上共享用户身份信息的极简范例。“Tweet This”(用Twitter发布这条消息)功能和其它的类似功能为Twitter带来大量用户。Twitter为每个用户赋予了独特的类似于@Twitter这样的身份ID。此外,Twitter在收集用户电子邮件地址、手机号码和地理位置方面也日渐出色。
Facebook Connect服务已成为Facebook的独有产品,可将Facebook服务嵌入其它网站,从而把互联网上的人们彼此联结起来。该战略一直在不断演进,在今年的F8大会上,Facebook宣布对开放标准提供支持,并更广泛地推广社交分享服务,皆在让用户能分享其在互联网上消费的内容。
Facebook无疑更受媒体提供商青睐,这部分是因为谷歌在搜索方面与内容商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张。
未来由谁制定
大约10年以前,谷歌在搜索主页上提供了“手气不错”按钮,改变了人们对互联网的理解。这一出色产品(在当时而言)会根据所搜索的关键词返回最相关的内容。于是,极为重要的分类法被悄然引入互联网。谷歌也籍此来决定如何链接至互联网上更为重要的内容,并从中实现盈利。
Facebook的平台也被视为类似于谷歌。某方面来看,Facebook正在索引全世界的信息,但不是根据链接数量的多少,而是根据内容受喜爱的程度。与谷歌一样,这一机制应用于落后的互联网,彰显出内容是有价值的可以用来盈利的。
下图展示了Facebook的开放图谱是如何运作的:
在这方面,谷歌和Facebook均如同海绵一般,不停地吸收周围物质。随着第三方登录服务的盛行,各网站从互联网上汲取内容也日趋容易,因此围绕着社交联系将形成一种长期纽带。互联网不断演化的过程中,少数重要企业开始肩负起越来越重要的责任,正是这些企业提供了我们在互联网上的个人身份。Twitter、Facebook和谷歌相继展开竞争,它们是否能正确行事并推出个性化的服务,以赢取我们的信任?
悬而未决的问题
社交网络的参与规则将如何演变,人们对这一点还存在诸多疑问。这将取决于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中枢希望取得何种平衡,以及我们愿意给予什么信息。随着第三方登录服务日渐流行和许多重要服务逐渐成为互联网的基础结构,以下问题也愈发显得重要:
*Facebook、Twitter和谷歌会否继续准许公司、网站管理员等同时使用多种服务?目前通过JanRain这样的服务能实现这一点,但这种开放/封闭式的生态系统能否长久地延续下去?
*各大领先社交网站是否会实施OAtuth ,以实现其服务的互操作性?Twitter的XAuth和谷歌的GAuth最终能否与Facebook完美融合?
*谁将最终成为用户的关系枢纽?于多数人而言,目前Gmail、Twitter和Facebook这样的社交图谱仍然是一个个孤岛。它们是否会融合?
*消费者是否会作为一股新力量而崛起,并制定社交网络、数据分享和喜好挖掘等服务的规范?这将取得何种平衡?或者到底能不能取得平衡?
*不论谷歌、Twitter还是Facebook提供的个人身份服务,这对消费者来说是否有区别?市场上是否会涌现出另一款对消费者来说更加友好的服务?
互联网社交分享领域还存在许多变数,尽管发展迅速,但我们尚处于变革当中,远未到结束的时候。目前,这一领域里似乎一切都有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