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终于清楚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网购市场将超3600亿美元 - 客集网
Hi,你好,欢迎来到客集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 解梦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化工能源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终于清楚报告预计2015年中国网购市场将超3600亿美元
发布日期:2023-01-12 06:32:41  浏览次数:3

新浪科技讯 4月12日上午消息,波士顿咨询(BCG)今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去年中国互联网用户每日上网时间平均已达小时,网购用户达到亿超过美国。报告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网络零售销售额将增长两倍,达到3600亿美元以上。

这份题为《中国数字化新世代:未来的网络领军者》的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消费者每日上网时间达到19亿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而波士顿咨询预测,到2015年中国互联网用户还将增加近2亿,总数达到7亿——几乎是美国日本用户之和的两倍。

报告指出,从2008年至2011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人均上网时间从每日小时增至小时,这一数字比美国用户的平均时间多出一小时左右。

波士顿咨询预计,到2015年互联网在中国的整体渗透率将从去年的38%增至50%以上,51岁及以上年龄的城市消费者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群体,这一现象表明互联网正在席卷中国社会,这一细分群体有望以每年22%的速度扩大。

目前半数网民表示互联网是其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其次是电视(30%)和报纸(15%)。70%的年轻白领和63%的大学生表示互联网是最信赖的信息来源。

此外,中国的网络购物者数量已经达到亿,高于美国的亿。从2009年至2011年,在网上购物的互联网用户比例已从28%上升至36%,到2015年有望达到47%。

波士顿咨询预计,到2015年前后中国或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近10%的零售销售将在网上进行。届时,中国的网络零售销售额将增长两倍,达到3600亿美元以上。

目前,在线购买和销售(包括团购)是增长速度第二快的活动,仅次于微博。

报告显示,中国消费者对互联网的接受程度日渐提升。例如79%的中国用户发送即时讯息,而这一比例在美国只有21%。同时中国互联网用户也是在线音乐和在线阅读的更大消费群体,比例分别达到79%(美国为61%)和40%(美国为7%)。

此外,波士顿咨询还指出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未将其营销预算和定位转向网络世界。网络广告支出在全部广告支出中所占比例,预计将从2011年的13%增至2015年的17%,远远低于用户目前用于互联网的媒体时间占比(64%)。(孟鸿)

以下是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

中国已成为主要的互联网市场,其消费者日趋成熟

·2011年,中国消费者每日上网时间达到19亿小时,比两年前增加了60%。

·到2015年,中国将增加近2亿名网民,互联网用户总数将超过7亿,几乎是日本和美国互联网用户之和的两倍。

·从2011年到2015年,网络零售销售额将增长两倍,达到3600亿美元以上。

希望在中国消费市场取得成功的企业必须了解这些新的消费者及其快速变化的数字化生活方式。

·半数网民表示互联网是其最信任的信息来源,其次是电视(30%)和报纸(15%)。

·从2008年至2011年,网络消费占消费者指出的份额从%提高至%。从2011年至2015年,人均网络消费支出可能将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

为了熟悉中国的数字化新世代,企业需要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网络体验

·中国数字化新世代可根据年龄、收入和地区分为八个群体。

·例如,农村市场占有26%的网民和22%的上网时间——对于这一尚未获得与城市群体和年轻群体一样关注程度的细分市场而言,这些数字相当可观。

在线购买和销售(包括团购)是增长速度第二快的活动,仅次于微博。

·如果不能在网络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企业就无法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建立网络地位不仅是为了产生销售收入,同时也是为了在客户花费时间之处与其展开互动。

·2010年,中国主要的网络交易市场淘宝网出售的商品比中国五大实体零售商出售的商品之和还要多。

·消费者即使不在网上购物,也会对其最终将在实体店购买的产品开展网上调研。25%的消费者会在线下购买之前先进行线上研究。

在中国市场寻求发展的企业都应建立强大的网络地位并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它们需要出现在客户花费时间之处,特别是在网上。

·渠道管理和数字化营销应是企业重点关注的两大领域。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将需要改变其业务运营和组织,从而利用这一机遇向中国的数字化新世代进行销售并加强与这些消费者的沟通和互动。

VIP企业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客集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信息删除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c)2014-2024 Rights Reserved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7153 SITEMAPS 联系我们 | 鄂ICP备14015623号-2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