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零和
仿佛一夜之间,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迷上了金融出海。
而大部分公司不约而同地,挑中东南亚作为征战的第一站。
在他们眼中,东南亚就是5年前或10年前的中国,在中国能成功运转的模式,想必也能在东南亚复制——这是他们出征的核心逻辑。
未知的监管、风俗习惯,简陋的基础设施,都是出征中的波澜,但面对的最大风浪,却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对中国金融和资本的高度警惕。
向着6亿蓝海扬帆出海的中国金融,将遭遇到哪些风浪和暗礁?
出海浪潮
2021年,“金融出海”成了一个热门词。
巨头们无疑是最早布局的。
早在2015年,蚂蚁金服就战略投资了印度版的支付宝——Paytm,据外媒透露,蚂蚁占其股份的40%。
而捷信集团,早在2009年正式在越南市场展业,几乎和中国同步,最近几年,捷信又拓展了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
最近,陆金所声称在新加坡成立资产交易所;苏宁金融推出“跨易通”的工具,帮助出海企业进行资金结算。
巨头们的触角,无疑都开始伸向了海外,而中国正是如火如荼的消费金融,也在悄然布局。
闪银在印尼和巴西,都有业务;而明特量化,也考察印尼市场良久,准备大举进入。
“这一波金融的出海浪潮,是中国第4波”,大越金控的创始人高震东告诉一本财经。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企和央企等一些基建企业出海,去援助其他国家——这是中国的第一次出海之征。
第二次,是90年代,温州、广东、福建等地区的民企出海,在全球范围内开商贸城;而科技类的中兴、华为,也开始了征战全球之路——这时候,全球第一次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力量。
2012年,猎豹浏览器的出海,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中国的互联网开始了全球征途,目前来看,主要是工具、游戏、摄影类的三大产品为主。
而第4波浪潮的金融出海,高震东认为全面兴起,是在2015年年底。
“某租宝的崩盘,给刚刚崛起的互联网金融蒙头一棒,监管随其而至,行业信心大跌,很多金融企业将眼光投向,离中国最近的东南亚”,高震东称。
而很多资本也将眼光投向了海外的创投企业。戈壁创投就专门成立了两支东南亚基金,并在当地设立办事处。
“中国确实到了一个金融出海浪潮崛起的阶段”,戈壁创投的管理合伙人朱璘认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出征,是因为中国信贷从蓝海市场变成“血海市场”,而中国金融的监管,开始趋严——面对竞争激烈,红利期已过的中国市场,他们才会前行一步,布局海外。
从劳力输出,到科技输出,到大规模的金融和输出,可以看到中国迅速成长的轨迹。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