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戴青松,小米电视副总裁。一个王川(小米联合创始人)在内部讲话时表示最难挖到的人。以下是他对小米电视的自述,相信你看完之后会产生和雷锋网记者一样的疑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可如果对垒双方都知己知彼,究竟谁能赢得这场战役?
有些事情我说了,你还是学不了。
“这是传统电视厂商的老底”
来小米之前,我在创维做了10多年,所以传统电视厂商那一套我比谁都清楚。
正儿八经的厂商都有一台“镇店之宝”,不求量,但求贵,做的是形象。同时,它们也会用最低端的元件堆砌出一台价格很低的电视,不求利润要姿态,为的是混淆视听。
在两者之间,基本上每200~500块价差就会有一个型号。对应的差异有外壳材质、造型、广色域、3D、MEMC、CPU、内存大小、WiFi规格等等。这些是信息不对称的关键,太多的变量总能让消费者犯迷糊,很可能就在权衡之后选择某款中间价位的电视。“巧合”的是这个价位的毛利最高。
这笔账该怎么算?可以负责任的说,传统厂商每年的SKU大概是50~200,而其中只有10%的产品线能够实现盈利。换句话说,就是10%产生的利润必须填平90%挖下的坑。
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进驻国美、苏宁这样的家电卖场是得交钱的,不低于售价的22%。Marketing也需要钱,不低于10%。所以对传统厂商来说,如果毛利少于32%的话,它们肯定赔本。为了实现整体高于32%的毛利,那10%的畅销机型的毛利应该是多少?答案是50%以上。
这一套小米学不会,因为没有钱去铺渠道和市场。当然我们也不想学,因为学了也不存在机会。
有一次我在私下里跟王川打趣:“要不我们花10亿美金在六大彩电厂商里买一家,把小米的logo全部换成它的再进商场。到时候让其他品牌的电视一台都卖不掉。”这是玩笑,不过却并非信口开河。
前不久小米手机就入驻了大中的钟塔店,在布置产品的时候我们把小米电视也放了上去,他们的反应很激烈:“手机你们可以随便摆,但电视必须撤掉。”对此我表示理解。
这就是传统电视厂商的老底,我想他们应该不会介意我说这些,因为实际上他们对小米电视的理解也并不肤浅。
“这是小米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没什么好夸耀的”
分体式这个主意并不新鲜,业内的认可度也很高。为什么小米要这么做?同时为什么只有小米这么做?都有原因。
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很快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为什么人们都那么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除了社交因素外无外乎超大荧幕和震撼音效。。但在选购电视的时候,后者很容易被忽略。我们认为这是错的,所以音效便是小米电视3做分体的初衷。
我们一直有一个认知:AV不分家(Audio和Video)。所以当我们推出Soundbar时,就是希望用户在购买小米电视时能选择套装(电视+Soundbar)。可线上渠道决定了我们很难将道理掰碎了告诉每个人,所以当初购买单机和套装的比例也一直徘徊在三七和四六之间。
为了不牺牲体验,“分体不分离”其实冒了一定的风险,需要克服的是成本。从结果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上一代55寸的小米电视在不加Soundbar的情况下售价4400,而55寸的小米电视3+主机才3999。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