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9月底,在上海曹安公路靠近外环S20公路的威龙商务广场—一座并不起眼的商务楼上悬挂着巨幅广告:“欢迎万得城8月1日入驻”。这家欧洲最大的家电连锁巨头正在装修。这是上海城郊嘉定区,城市与乡镇的概念,刚由于城市化进程被模糊掉,家电零售巨头就忙不迭地杀了进来。
仅一年时间,万得城就从淮海中路的CBD转入了城乡结合部,但比起另一家选择沈阳为落脚点的外资零售企业—日本山田电机,万得城落户上海已算“高起点”。山田电机被国美、苏宁视为学习的模板,但其进入中国仍小心翼翼,避开了“国美苏宁们”已经密集布局的一线城市。
—以万得城为代表的大型电器卖场在中国遭遇的竞争态势,是跨国公司遭遇中国“巷战”的缩影。
在零售领域,由于市场化的充分和扩张的快速,零和游戏正在上演,空白领域越来越少,希望像30年前甚至10年前一样来中国“淘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在风电领域,丹麦巨头维斯塔斯在全球市场份额高达30%,但在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中仅占%,不得不面对华锐风电、金风科技、东方汽轮机这本土三强上演的“三英战吕布”。
这一态势也已逐步蔓延到了诸如餐饮、IT、快消、医药、重工、能源、汽车等多个领域。在针锋相对的竞争中,谁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适应城乡巨大的市场差距,适应政策领域的种种不确定,谁才能生存下来、笑到最后。
外资、国资、民资越来越被拉上同一起跑线上。经过30年本土化,中国市场就像一条“食物链”,原本外资跨国公司居于最顶端,由它来引领整个链条的生态序列,不过现在情况变了,国有和民营两大对手快速“进化”,外资甚至有沦为最末端的风险。
如今,对于跨国公司来说,适者生存就是最大的问题。由此,跨国公司原先在国内纵横捭阖、屡试不爽的资本、人才、管理、技术等优势正在消失,必须祭出不同的“法宝”来面对更趋剧烈的竞争态势。
原文详情:《跨国巨头中国“巷战”》